眼下,全市中小学校已经正式放暑假了。没有了学校、老师的统一管理和照顾,孩子们开始了暑期的家庭生活。
暑期往往是溺水事件的高发期,溺水已经是青少年意外事故的头号杀手。
嘉宾与《8点更新》栏目主持人合影(图源北京交通广播)
相关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约36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儿童占45%左右。
溺水已成为我国1-14岁儿童死亡的首因,高危年龄段为1-4岁和10-14岁。由于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溺水对患儿、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图源网络
因此,全社会要加强暑期防溺水和溺水救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孩子防溺水的自觉性和识别险情、紧急避险、遇险逃生的能力,同时,倡导重点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和社会民众通过参加北京市红十字会组织的专业应急救护培训,掌握自救互救知识,提高溺水施救的技能和水平,特别是家长更应该多多学习。
如何防止青少年溺水?
溺水后如何自救与他救?
嘉宾在演播室(图源北京交通广播)
我国未成年人溺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郭琳瑛: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专家、首都儿科研究所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世界各国溺水风险最高的年龄组是1-4岁儿童,主要原因是意外落水。在我国,1-14岁儿童溺水死亡率约为10.28/10万,溺水死亡人数占该年龄组伤害死亡的44%。
不同年龄组儿童溺水地点也不同,1-4岁主要发生在室内脸盆、水缸及浴池,5-9岁主要发生在水渠、池塘和水库,10岁以上主要发生在池塘、湖泊和江河。
溺水一年四季均会出现,但多发生在4-9月,即雨季和较炎热的季节,7月为高峰,这与雨季池塘、河流、湖泊等水位较高和在炎热季节水上活动较多有关,同时,也正值暑期。
溺水是因淹没/浸入在液体中造成呼吸受阻的过程。溺水对人体脏器的损害主要是由缺氧引起,主要的靶器官包括肺、脑、心脏和肾脏。
一旦溺水,肺表面活性物质失活、肺泡塌陷,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异常肺不张、肺水肿、低氧血症、脑缺血缺氧,神经细胞坏死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心脏应激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升高,缺氧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心跳骤停、肾脏低体温和低灌注引起肾小管坏死急性肾损伤。
哪些属于危险水域?
如江、河、湖、海,还有常见的水库、水塘、水渠、水井,小溪边、灌溉渠、工地水坑和排污河道等等,这些地方都属于水深不易查明、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域。
河口水库溺水救援(图源济源市应急救援协会)
图源北京交通广播
如何防止青少年溺水?
溺水后如何自救?
青少年防溺水“六不准”原则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
3、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4、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5、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
6、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另外,落水者一旦落水,一定要身体放平,自然放松,双手一定不要高举,而是放在身旁两侧或者脖子下面,把头露出来。千万不要踩水或手脚乱动,要节省体力。
使用仰泳的姿势,让自己的口鼻露出水面,身体成大字型,慢慢将手臂移到自己的头下,尽量保持有节奏的呼吸频率。这时可以找准时机呼救,并听从救援人员的指挥。
图源北京交通广播
不过,这些求生技巧,在落水时都会由于紧张和慌张而忘记,所以不涉足危险水域最重要。
儿童溺水,如何正确施救?
郭琳瑛
水环境的物理特征与陆面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池塘、湖泊、河流、海洋、急流河水和冰面,所以救援人员需要具备特定的技能和体能,最好是接受过水上救援培训的。
未经救援培训的人员不建议下水救援,可以在安全地点向溺水者伸出桨、树枝,或绳子、浮标、衣服或其他任何漂浮物,然后让溺水者抓住拉出水面,也可以划船或独木舟到溺水者附近施救。
接受过正式水上救援培训的人员应该根据其培训水平、专业知识和安全设备,进行水上救援。
在深水时,救援人员需从背部将溺水者头部托起或拉住胸部游泳拖上岸边,保持溺水者口鼻露出水面。在薄冰面,救援人员应趴在冰面上,用绳索或木棍让溺水者抓住,并在冰洞旁铺上木板,再将溺水者拉上来。
图源网络
溺水者在水中待的时间越短,从抢救到心肺复苏成功的几率就越大。因此,一旦发现溺水患儿,应立即开展救援。然而在救援行动中,首先应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
其实,救助溺水者的风险很大,尤其是面对湍急的河流时,即便自己水性再好,也有可能无法对抗大自然。如果不救,熟悉水性者就会遭来社会舆论的道德谴责。救还是不救?既需要当事者的深思熟虑,也需要社会公众的理解。
郭琳瑛
如果能力允许,必然要救。若是施救也会导致自己丧生,则要多加思量,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采取措施。如果一人无法施救,则可呼救或者报警,待人数充足之时,再去救人。
大家可以拨打110、120,并迅速观察周围任何可以用的漂浮物,比如救生圈、竹竿、绳子,甚至是矿泉水瓶一类的东西,抛给落水的人,但首先一定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图源网络
时刻关注溺水者的情况,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到来。有游泳基础的人,一般情况也不提倡的下水救人,因为没有经过专业救援训练的人员下水不懂得施救技巧,很可能会被溺水者拉入水中。
人们更不能手拉着手,下水救人。手拉手救人会加重施救者的负担,因为后面的人会承受前面所有人的重量,当有人承受不住拉力松开手的时候,前面的人就会因为突然松手的反作用力,摔进水中,造成更大的危险。
溺水者上岸后
早期复苏怎么操作?
郭琳瑛
现场CPR是否成功和到达急诊室时溺水者的意识状态,是判断溺水者能否存活的主要因素。因此,尽快恢复通气改善缺氧和组织护送医院是岸边早期复苏的主要任务。
建议所有与溺水患儿相关的陪伴人员,如重点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救生员、父母等都可以积极联系北京市红十字会学习CPR等相关课程,包括正确的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培训,以便在溺水发生时,患儿可获得有效的救治。
图源网络
由于溺水时首先危机气道,所以,对于溺水患儿推荐的早期复苏步骤是A-B-C,也就是“气道-呼吸-循环”。一旦溺水儿童从水中被救出,复苏立即开始。
溺水后如何施救,现场演示
张军强: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讲师
首先,救援人员应快速清理溺水者口鼻内泥沙、杂物或呕吐物,使其气道通畅,随即将溺水者置于仰卧位,进行生命体征评估。
图源网络
开放气道后不建议检查脉搏,非专业人士检查脉搏可能会错过最佳时间或是判断错误,建议用5秒至10秒时间观察胸腹部是否有呼吸起伏。
如有呼吸,将病人置于稳定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可用干毛巾擦拭身体,注意保暖;如没有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则给予2至5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1秒钟,确保能看到胸廓有效的起伏。
之后进行30次胸外心脏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30:2为一组,交替进行,五组后评估溺水者恢复情况。
张军强在演播室进行救援演示(图源北京交通广播)
若附近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要尽早找人帮忙取来为溺水者除颤,除颤器能够有效提高溺水患者心肺复苏的机率。
另外,溺水者在气道吸入水之前会吞进水,导致60%~80%的溺水者在恢复或复苏过程中出现呕吐,而误吸胃内容物后可加重肺损伤,所以复苏时需要注意及时清理呕吐物。
想学习和掌握更多关于溺水的救护知识,欢迎大家联系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服务中心,报名参加专业的应急救护培训。(联系方式见后文)
溺水后如何为溺水者保温?
郭琳瑛
溺水发生时做好溺水者保温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溺水发生时在地域33℃的水中,溺水者常常会出现低体温的情况。水温越低,则溺水者出现意识丧失所需要的时间越短,预期存活时间从发生开始计算就越短。
当体温低于30℃,需要积极进行复温治疗,由于低体温会引起儿茶酚胺的分泌,使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影响复苏效果。因此如果溺水患儿有意识,可尽快脱去其衣物,用干毛毯或棉被包裹保温,如果无意识,则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待有条件再进行保温处理。
应急救护培训报名方式
1、直接拨打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服务中心的电话,63947075或63947076,咨询相关培训事宜。
2、登录北京市红十字会官网,点击右上角黄色区域的“急救培训报名”,查看报名信息。
3、利用手机关注北京市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方“我要报名”,直接获取报名信息。
来源:北京交通广播·应急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