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国庆节刚刚过去,驻京部队某医院细胞采集室内,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采集床上。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小黄安静地躺着,血液正通过床边的血细胞分离机缓缓循环,分离出珍贵的“生命种子”——造血干细胞。几个小时后,这袋混悬液将被迅速送往远方,为一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小黄也因此成为北京市第77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小小的概率,大大的责任”
小黄是一名法学专业研二学生,她早在2017年一次献血时,就主动登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小时候看社会节目经常看到有人得了各种病需要做各种配型的情节,知道陌生人之间匹配的概率很低,”谈及入库初衷,她平静地回忆道,“入库人数多一点,能获救的患者就会多一些。”
正是这份简单的善意,在多年后带来了生命的回响。今年暑假的一天,她接到了初配型成功电话。得知消息后,她一方面感到惊讶于这极低的匹配概率,另一方面也略有紧张,主要担心自己身体状况是否完全符合捐献要求。但对于捐献本身,她从未怀疑和动摇。“可能因为我是了解过基础知识的吧,而且之前献过几次血,心里比较有底。只要体检结果是身体允许,我就没问题。”
家人的支持与“甜蜜的负担”
像许多捐献者一样,小黄的善举也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她的家人一贯尊重她的决定,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多次献血。这次,她的母亲虽然内心有所不舍,“她其实很心疼我,”小黄转述道,“但想想这是救命的事,妈妈也就支持了我的决定。” 在整个过程中,小黄一直通过家庭微信群向父母同步进展,包括注射动员剂的身体反应,让远方的家人安心。
这份对生命的责任感,让小黄在采集前格外小心。“整个国庆假期我担心回老家的时候在车站之类的公共场所传染到什么病,一直戴好口罩。”这份“甜蜜的负担”,是她对另一个生命最郑重的承诺。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救人是正常的”
当被问及为何愿意帮助一位素不相识的人时,小黄觉得这很自然。“我觉得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救另一个人的命是很正常的。”她提到了过去献血后收到血液被用于临床的短信时,同样会感到高兴。
同时,她也希望有更多人能科学地认识造血干细胞捐献,并理性加入。“我还是建议有兴趣的人增加相关知识储备,以及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毕竟这是需要对另一个人的命负责的事。”
采集过程中,小黄状态平稳。她平时喜欢看小说,也通过蚂蚁庄园、蚂蚁森林等平台参与公益,将善意融入日常点滴。对于那位即将接受她“生命馈赠”的患者,她送上了最真挚的祝福:“希望他早日康复,回到阳光下。”
随着采集顺利结束,这袋承载着爱与希望的造血干细胞将被紧急运送。小黄用她的无私与大爱,不仅点亮了一个垂危生命的未来,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一代的社会担当,为这个秋天增添了最温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