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一场跨越陌生与距离的生命接力在驻京部队某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悄然进行。29岁的博士小泽静静躺在采集床上,血液通过导管缓缓流经血细胞分离机,珍贵的造血干细胞被一点点汇集,即将为一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重启生命的曙光。
偶然的契机,必然的选择
采集室内仪器“哒哒”运转,小泽两边的手臂都插入针头,他却神情放松。谈及四年前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初衷,小泽回忆道:“2021年春夏之交,我在学校参加了无偿献血。后来想再次献血时因时间未满半年不符合条件,但我却在血站看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资料。”那一刻,“传递生命意义”的念头触动了他,小泽毅然登记入库。
平静的决定,理性的善意
今年夏天,当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通知他初配成功时,小泽正在为学业忙碌。“我很平静,既然加入就知道这一天可能会来。捐献造血干细胞对志愿者来说是安全的,挽救一个生命的价值却不可估量。”这份决定他并未告知家人,只与几位挚友分享,获得了默默支持。
采集现场:爱与希望的无声流淌
护士轻声调整着采集设备,鲜红的血液在透明管路中流动,小泽的双臂一直保持固定姿势。当被问及想对患者说的话时,他送出了希腊诗人卡瓦菲斯的《伊萨卡岛》诗句:“但愿你的旅途漫长,充满冒险,充满发现……是伊萨卡赐予你如此神奇的旅行。”他说,这首诗承载着对患者新生的祝福——生命的意义不在终点,而在旅途本身的丰盈。
生命的交互,是双向的馈赠
对于为何愿为陌生人捐献,小泽的思考也充满哲思:“这像是生命体之间的交互。当我延续了他人的生命,其实也拓展了自己生命的广度。”平时里,他常为听障青少年提供学习指导。他相信,善意的传递会形成蝴蝶效应,“希望这份善意能在受助者手中继续传递”。
4小时的采集,满载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悬液被紧急送往患者所在城市。小泽的善举不仅点亮了一个陌生生命的未来,也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像小泽一样18至35周岁的健康志愿者,特别是大学生等青年群体,是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中坚力量。我们呼吁更多富有爱心的大学生能够了解并加入中华骨髓库,用一份简单的承诺,为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增加可能,让更多等待救赎的生命旅途,得以漫长而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