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北京市迎来两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9岁的小峰和22岁的小东,他们分别成为北京市第772和77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这个秋意初显的日子里,两位年轻人用无私的奉献为两个濒危的生命带去了重生的希望。
职员小峰:三年等待终圆救人梦
采集室内,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病床上,形成一道道温暖的光斑。小峰安静地躺在采集床上,双臂分别连着采血管和回输管,血液在透明的管路中缓缓流动。血细胞分离机发出轻柔的嗡鸣声,像一首生命的赞歌。这位29岁的企业职员望着机器中渐渐汇聚的造血干细胞悬液,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2023年4月,小峰在同事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当时听到同事分享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流程和意义,我被触动了。初衷很简单,就是想要帮助别人,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在入库后的三年里,他始终保持着健康的生活方式,经常健身,为的就是“随时准备好帮助需要的人”。
当得知初配型成功的消息时,小峰正在处理一份紧急的工作。“手机响起,对方是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我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型相合,当时,我的心跳突然加速。”他回忆道,“挂掉电话后,我平静了几分钟,然后立即回复了确认。那一刻,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使命感。”
虽然心情既激动又忐忑,但对于捐献的决定小峰从未动摇过。“家人得知后也非常支持我,我认为利他就是利己,能够帮助他人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对于远方的受捐者,小峰送上真挚的祝福:“希望这袋‘生命种子’能够带去健康和希望,愿对方能够鼓起勇气,重拾生活的信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虽然素未谋面,但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相连,这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护士小东:三年等待终遇“有缘人”
22岁的小东是一名护士,2022年在一次献血活动中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今年8月底,正在上班的他收到了初配成功的消息。
“当时觉得概率这么低,如果配型不上,抽一管血采样也没什么损失;万一配型上了,可以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幸福。”小东说道。确认真实性后,他没有丝毫犹豫,“当时既然入库,就是已经做好了随时捐献的打算。”
小东向家人透露这个消息后,家人不出意外地表现出对他身体的担忧。“他们首先考虑到对我身体的影响,我科普了一下之后,也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和认可。”
对于受捐者,小东写下了真挚的祝福:“因为要遵循双盲原则,并不知道你的具体信息,只知道你是一个10来岁的小朋友。我很佩服你,能在漫长的战斗一直坚持。希望接下来也能一切顺利,期待在10年后、20年后、乃至未来的若干年后,能屡屡收到你人生的喜讯。”
小东对应的患者父亲也通过北京市红十字会向小东转交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恩人您好!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您。当医生告诉我们找到了全相合的造血干细胞,孩子有救了的时候,我们全家人在病房里抱头痛哭。这一年多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绝望和黑暗,是您无私的大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这个快要破碎的家。您给了我的孩子第二次生命,也给了我们全家新的希望。这份恩情,我们永生难忘!谢谢您,好人一生平安”
同事在现场将这封信读给小东时,他的眼眶湿润了,采集过程中的些许不适在这份真挚的感恩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这封信比任何荣誉都珍贵,”小东动情地说,“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做的这件小事,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天大的事。这更加坚定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两位捐献者的善举不仅拯救了两个生命,也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在这个秋日的北京,两位年轻人的爱心如暖流般涌动,跨越时空,将生命与希望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