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7岁软件工程师捐“髓”救人:八年山野徒步只为这一刻

来源: 北京市红十字会 发布时间:2025-09-02

针头轻轻插入臂弯,血液在导管中缓缓流动,分离机嗡嗡作响——2025年9月2日,小龙平静地躺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床上,为一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成为北京市第76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九月北京的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27岁的小龙脸上。他是一名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软件研发工程师,平时最爱徒步爬山,行走于山野之间锻炼身体,只为八年前的一个“约定”。


八年等待,只为此刻

2017年,还在读大一的小龙在校园里偶然接触到中华骨髓库的宣传活动。“当时志愿者告诉我们,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小龙回忆道,“我立刻觉得这件事非常有意义。”

“在一个生命面临绝境时,我们捐献自己少量的造血干细胞就能帮助一个濒临绝境的生命延续下去,帮助他继续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这个念头让当时19岁的小龙毫不犹豫地留下了血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八年来,小龙从学生成长为一名软件研发工程师,但那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挽救生命的初心从未改变。直到今年夏天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一个电话,打破了平静。


缘分使然,挺身而出

“接到初配型成功的电话时,我很激动。”小龙说,“因为这个配型的概率是很低的,有时候觉得这也是缘分。”

这种低概率的事件发生在两个毫无交集的人身上,让小龙感到既神奇又责任重大。“这种缘分也让我更加坚定应该勇敢地挺身而出。”

得知配型成功后,小龙的家人毫不犹豫地表达了支持。更让他感动的是,公司领导也非常支持他的决定,不仅帮他协调好了工作安排,还经常询问捐献流程,关心他的身体状况。


科学认知,消除顾虑

对于造血干细胞捐献,许多人还存在误解和顾虑。但小龙在捐献前做了充分的功课。

“我了解到整个捐献过程对身体是无害的。”小龙说,“过程比普通献血复杂,需要注射动员剂,但是提取的造血干细胞只占血液很少比例,对捐献者没有伤害。”

这种科学认知让他坚定了走完捐献流程的决心。为了兼顾捐献和工作,小龙提前几天就和领导沟通好了工作交接事宜。“领导非常理解,协调其他同事帮我做好了工作安排,让我可以安心捐献。”


生命礼物,传递希望

2025年9月2日上午,采集仪式正式开始。分离机缓缓运转,从小龙体内提取出造血干细胞。

整个采集过程持续了约4个小时,小龙始终保持着平静和微笑。他知道,此刻的每一次等待都是为了另一个生命的重生。

“能够通过自己的微小付出挽救一条生命,这种感觉很特别。”小龙看着导管中流动的血液说道,“就像我在山野间徒步时感受到的一样——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连接是如此奇妙。”

采集完成后,这袋“生命种子”将被尽快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为那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带去新生的希望。

每一例成功捐献的背后,都是一个关于生命和爱的奇迹。这位热爱徒步的软件工程师,用他的行动证明了: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探索世界的广阔,更在于为他人点亮希望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