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用艺术情怀传递生命热度|音乐人敖先生捐献造血干细胞

来源: 北京市红十字会 发布时间:2025-08-29

2025年8月29日,驻京部队某医院细胞采集室内,42岁的敖先生顺利完成捐献,成为北京市第76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捐献的“生命种子”将为一位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


从艺术工作者到生命接力者

敖先生是一位资深的艺术工作者,5岁学习钢琴,7岁学习小号,曾在某军乐团服役、某剧院工作,拥有舞台技术副高级职称,担任过音响师、录音师、剧目统筹和演出经理等职务,如今从事自由职业。

“艺术是表达情感的方式,而捐献造血干细胞是用实际行动传递生命的热度。”敖先生在采访中表示。他的爱好广泛,除了音乐,还热爱运动、阅读和摄影,这些爱好培养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十二次献血铺就爱心之路

敖先生是一名定期献血者,至今已累计献血12次,总量达4600毫升。“献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想到自己的血液能帮助他人,就觉得特别有意义。”2016年,在一次献血过程中,他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毅然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九年等待终配型

2025年夏天,敖先生接到了北京市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告知他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当时很激动,很高兴。”他说,“九年的等待终于有了回音,这是一种特殊的缘分。”

得知配型成功的消息后,敖先生的家人给予了全力支持。“他们很理解这种做法,沟通非常顺畅。”家人的支持让他更加坚定了捐献的决心。


以捐献为第一要务

作为自由职业者,敖先生特意调整了工作安排。“在这期间我推掉所有工作,以捐献为第一要务,保证身体处于最佳状态。”他认真地说。

敖先生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深刻的理解:“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现代医学技术让捐献过程变得安全、可控,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细胞类似献成分血,对健康成年人的影响微乎其微。”

他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的个体层面,它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温度和风尚。”


永葆军人本色,热心公益事业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敖先生始终保持着服务社会的热情。“我一直在积极申请北京市志愿者,因为当过兵的原因,所以很关注志愿者服务活动。”这种军人特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着他不断参与各类公益活动。


致患者的一封信

在捐献的同时,敖先生还特意为受捐者写下了一段话:

“亲爱的朋友:我们虽未谋面,却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相连。希望我的造血干细胞能够帮助你恢复健康,重拾生活的美好。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彼此照亮。愿你早日康复,迎接新的明天。”

敖先生也向社会发出呼吁:“我们一生中能有多少次机会,用自己的一点努力,去挽救一个素未谋面的生命?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或许我们不会立刻匹配到患者,但只要愿意伸出援手,就会有更多家庭少一份绝望,多一份期待。”

敖先生的善举不仅挽救了一个生命,更传递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温暖与关爱。他的行动证明,每个人的微小善举,都能汇聚成改变命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