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23日,北京市连续迎来第761例、76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从事食品认证工作的刘先生与机关干部任先生先后完成捐献,为两名血液病患者送去重生希望,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相髓”的大爱精神。
刘先生:初为人父,用捐献传递生命希望
7月21日上午,34岁的刘先生躺在采集床上,静静注视着血液分离机运转。就在一个月前,他的孩子刚刚出生,而此刻,他的造血干细胞即将为另一个生命带去希望。
“加入中华骨髓库是在大学时期,当时负责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工作,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救人,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刘先生说。
十多年后,当他接到初配成功的电话时,心情既激动又有些顾虑, “毕竟已经成家,妻子在孕期,担心捐献会影响身体和家庭。”
经过与家人的沟通和查阅资料,刘先生最终坚定了捐献的决心。“妻子非常支持我,她说这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巧合的是,患者的治疗计划调整,使得捐献时间恰好安排在孩子满月之后。“命运的安排很奇妙,让我既能陪伴家人,又能完成这次生命的接力。”
采集过程中,刘先生全程保持放松,偶尔和医护人员聊起自己刚满月的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希望接受捐献的患者能早日康复,像我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任先生:两年两次配型,终圆捐献心愿
7月23日,26岁的机关干部任先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这已是他第二次配型成功——2023年,他曾接到过初配型成功通知,但因患者方面原因未能推进,让他深感遗憾。
“2020年在新疆支教时,我第一次献血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任先生回忆道。作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他在新疆巴州博湖县支教一年,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奉献的意义。“在西部服务的日子里,我和全国数万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一起,用青春践行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因表现突出,任先生被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这份荣誉更坚定了他服务社会的信念。
“当时觉得,如果能在献血的基础上再帮助别人,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两年后,当他再次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终于能真正帮助到患者了,我感到非常荣幸。”
作为一名党员,任先生始终秉持“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的信念。他的家人和单位领导也全力支持他的决定。“我的同事们主动分担了我的工作,让我能安心完成捐献。”采集过程中,他始终面带微笑,偶尔和医护人员分享自己在新疆支教的经历。
“素未谋面的朋友,希望我的造血干细胞能像一束光,帮你推开生命之窗。”任先生对受捐者送上真挚的祝福,“期待未来的每一天都阳光普照,充满光明。”
生命接力:平凡人的非凡选择
造血干细胞捐献采用外周血采集方式,捐献者需提前注射动员剂,使造血干细胞进入外周血。采集当天,血液从一侧手臂抽出,经机器分离提取干细胞后,其余成分回输体内。整个过程约4-5小时,捐献者需要保持静卧。
“其实捐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需要一点勇气和几天的时间。”刘先生说道,“但对患者来说,这可能意味着全新的生命。”任先生也感慨:“茫茫人海中能配型成功已是缘分,能真正帮到别人,更是一种幸福。”
采集结束后,两位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已由专人护送至患者所在医院。截至目前,北京分库累计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762例,但仍需更多志愿者加入。希望更多18-45周岁的健康公民能像刘先生、任先生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用可再生的细胞,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