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十字对我们而言只是课本里的一个符号;如今,它已成为流淌在血液里的温度。”在第八届京津冀红十字青少年交流营闭营仪式上,来自北京的营员代表用真挚的话语,诉说着六天沉浸式体验带来的蜕变。
急救课堂:托起生命的重量
“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的闫道同学回忆急救培训时,眼中闪烁着光芒。40名北京营员在专业指导下,从笨拙到熟练地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当模拟人的胸廓随着规范按压起伏时,同学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这双常握笔杆的手,原来也能托举生命的重量。
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孟子淇同学特别提到"黄金四分钟"的生命守护原则:“每一次包扎练习,每一遍动作纠正,都在告诉我们——每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这种对生命的敬畏,让红十字精神从抽象理念化为具体行动。
角色体验:感悟人道的力量
通过“青春善言行”特色活动,营员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切身感受战争环境下的人道困境。八一学校的李想同学说:“当我扮演战乱中的平民时,才真正理解国际人道法保护非参战人员的深刻意义。”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红十字会的存在价值变得如此清晰而具体。
在周邓纪念馆,泛黄的信笺记录着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馆和生命意义展厅,让大家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怀柔一中的霍禹含同学动情地说:交流营活动赋予我们的成长与感悟,都将成为青春前行的动力,未来会带着这份感悟,在学习中沉淀专业知识,为践行精神筑牢基础;在生活里主动传递善意,化作红十字精神的践行者。
薪火相传:青春的使命担当
闭营不是终点,而是践行红十字精神的新起点。正如丁畅飞同学所言:“红十字不再只是旗帜上的标志,而是由无数善意汇聚的暖流。”营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所学急救知识转化为救助他人的能力,将感悟到的博爱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这场青春与红十字的美丽邂逅,让年轻的心灵种下人道的种子。当闭营仪式结束时,同学们接过的不仅是结业证书,更是一份传承红十字精神的庄严承诺。以青春之名,他们正向着人道事业的光明未来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