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能帮到别人,是我的幸运” ——北京市第74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来源: 北京市红十字会 发布时间:2025-04-25

2025年4月25日,北京某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采集床上,仪器发出轻微的嗡鸣声。22岁的研究生小鹏静静地躺着,双臂连接着两根细细的导管,鲜红的血液从一侧流出,经过血细胞分离机后,又缓缓流回他的体内。这位来自某高校动力工程专业的一年级研究生,正在完成一场生命的接力——他的造血干细胞将移植给一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为对方带去重生的希望。 

“入库时没想太多,只觉得能帮就帮”

时间回溯到2019年,刚上大一的小鹏在一次校园献血活动中,偶然看到了中华骨髓库的宣传展板。“当时工作人员问我是否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说多一个人入库,患者就多一份希望。”小鹏回忆道,“我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反正就是多抽一管血的事。”那时的他并没有想到,五年后,自己真的会成为那个“万分之一的匹配者”。 

几个月前,正在埋头赶毕业论文的小鹏接到了一通陌生电话。“您好,这里是北京市红十字会,您在中华骨髓库留下的血液样本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请问您是否愿意进一步捐献帮助他?”电话那头的声音让他一时有些恍惚。“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感觉像做梦一样。”他笑着说,“毕竟非亲缘配型的概率太低了,没想到自己真的能匹配上。” 

“生活的正轨里,突然多了一段支线任务”

当时的小鹏正上大四,要完成毕业设计,学业压力不小。但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可能挽救一条生命时,他没有丝毫犹豫:“既然当初选择入库,就是做好了准备的,现在当然要履行承诺。” 

他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我爸妈听说后,第一句话是‘这是好事,我们为你骄傲’。”小鹏说,“他们唯一担心的是捐献过程会不会影响我的健康,但在了解了科学流程后,就完全放心了。” 

“动员剂有点难受,但和患者的痛苦比不值一提”

正式捐献前的几天,小鹏每天需要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将骨髓中造血的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以便采集。这种药物可能会带来腰酸、乏力等不适感,但小鹏从未抱怨。“就是有点类似感冒的感觉,不算什么。”他轻描淡写地说,“想想那位患者正在经历的痛苦,这点不适真的微不足道。” 

4月25日早上8点,采集正式开始。小鹏躺在采集床上,双臂平放,血细胞分离机开始运转。医护人员密切监测着仪器的数据,确保采集过程顺利。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坐在一旁,时不时帮他调整一下手臂的位置,或者递上一杯温水。

“不要失去对生活的希望,总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候”

小鹏告诉我们,他想对患者说,“我希望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在关心他,不要放弃希望。人生总有低谷,但坚持下去,一定会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除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小鹏还是一名定期献血者。从大一开始,他几乎每年都会献血1-2次,至今已累计献血7次。“献血是最简单的公益行动之一,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何乐而不为呢?”他说。 

生活中的小鹏是个运动爱好者,尤其喜欢跑步和健身。“运动让我保持健康,也让我更有精力去帮助别人。”他笑着说,“其实公益和运动有点像,都是让生命更有活力的事情。” 

“这不是壮举,只是普通人帮助普通人”

临近1点,采集顺利完成。医护人员小心地将装有小鹏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袋封装好,贴上标签,随后由专人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小鹏接过红十字会颁发的荣誉证书,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其实我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只是运气好,能帮到别人。”他诚恳地说,“希望更多人能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加入中华骨髓库。它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今天之后,我的生活还是会回到原来的轨道,继续做实验、写论文。”小鹏笑着说,“但想到远方有一个人因为我的举动获得了新生的机会,这种感觉很奇妙,也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