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清晨的阳光透过北京某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玻璃窗洒进来,26岁的小何安静地躺在采集床上,手臂上连接着两根细细的导管。鲜红的血液缓缓流入血细胞分离机,经过精密仪器的筛选,珍贵的造血干细胞被一点点收集起来。4个小时后,这些“生命的种子”将被小心封装,以最快的速度送往远方,为一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
“现在感觉怎么样?”护士轻声问道。
“挺好的,就是躺久了有点麻。”小何笑着回答,声音里透着轻松。他的目光始终注视着那台正在运转的机器,仿佛能透过它看到远方那个等待救赎的生命。
这一天,小何正式成为北京市第73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能帮到别人,是我的幸运”
小何如今正在自主创业,专注于青少年体能培训。这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在朋友眼中一直是个热心肠。
“其实我加入中华骨髓库挺偶然的。”小何回忆道。2022年1月7日,他在北京街头的一次献血活动中,护士向他介绍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那时候是我第三次献血了,护士问我愿不愿意多留一份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说这样有可能救血液病患者的命。”他顿了顿,眼神坚定,“我当时根本没犹豫,直接就同意了。”
对于这个决定,小何说得很朴实:“我一直觉得,能帮到别人是件特别好的事。以前也参加过很多公益活动,但造血干细胞捐献不一样,这是能直接救命的事情。”
漫长的等待:“我以为自己没能救她”
入库后的日子如常流逝,直到2023年暑假的一个电话打破平静。
“那天我正在健身房训练,手机突然响了。”小何清楚地记得那个瞬间,“对方说我的血样和一位患者初配成功了,问我愿不愿意进一步做高分辨配型。”
当时的他正处于人生最忙碌的阶段:研究生二年级的学业进入关键期,初创公司刚刚起步,还要保持每天的高强度体能训练。“说实话,接到电话的第一反应是激动,紧接着就有点担心,怕自己的身体状态不符合要求。”
但这份犹豫转瞬即逝。“救命的事情肯定是最重要的,其他都可以调整。”他立即开始调整作息,加强营养,并配合红十字会完成了全面体检。然而,体检通过后,却没了下文。
“那段时间我经常想起这件事。一年半都没有消息,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患者出了什么意外。”这个念头让他寝食难安,“心里特别难过,总觉得是不是自己哪里没做好,没能帮上忙。”
“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半个月前,当北京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再次响起时,小何正在给忙碌。“工作人员说患者现在需要我的帮助,问我是否还愿意捐献。”说到这里,他的眼睛亮了起来,“我当然愿意!这次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完。”
捐献前的准备并不复杂,但需要耐心。连续四天,小何每天都要注射动员剂,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就是腰有点酸,其他都还好。”他轻描淡写地说,“跟健身后的肌肉酸痛差不多。”
捐献当天,小何早早来到采集室。工作人员熟练地为他扎好针,血细胞分离机开始嗡嗡运转。鲜红的血液从左臂流出,经过机器分离后,又从右臂回输体内。整个过程中,他保持微笑,时不时和医护人员聊上几句。
“其实就跟献血差不多,就是时间稍微长点。”他对着前来慰问的领导笑道,“想想这些细胞能救一个人,躺几个小时算什么?”
家人的担忧与支持
起初,小何的家长对捐献一事并不支持。
“他们主要是担心影响我的健康。”他理解家人的顾虑,便找来大量科普资料,耐心解释造血干细胞的可再生性,以及现代医学技术的安全性。“我告诉他们,这和献血一样安全,而且能救人一命。后来他们了解了,也就支持了。”
作为一名党员,小何始终将助人视为己任。“我从小到大的成长,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现在有能力了,自然要回报社会。”他说得很诚恳,“而且造血干细胞捐献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这件事。”
“愿你一生被爱”
采集前,小何为患者写下一张爱心卡片:
“亲爱的朋友:
好好活下去,这世界还是充满爱的。
愿你一生被爱,一生可爱。
——你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采集结束后,小何长舒一口气。“现在只希望患者能顺利恢复健康。”他说这话时,目光温柔而坚定。
窗外,春日的阳光依然明媚。那袋刚刚采集完成的造血干细胞,即将开始它的使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