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一位党建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北京市第73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来源: 北京市红十字会 发布时间:2025-04-07

2025年4月7日,某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34岁的中央企业职工张先生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份珍贵的“生命种子”随即被送往远方,为一名年仅3岁的血液病患儿带去重生的希望。这场跨越年龄与地域的生命接力,不仅是一个关于爱与奉献的故事,更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践行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

 

缘起:一次献血,埋下生命希望的种子

张先生是一名在北京工作了7年的央企党建工作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

“我是在2021年一次无偿献血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张先生回忆道,“当时工作人员告诉我,很多血液病患者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活下去,但匹配概率极低。如果能加入中华骨髓库,就有机会救人一命。”

这个简单的科普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在详细了解捐献流程后,他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志愿捐献登记表,并留下了血样。“作为一名党员,能用自己的力量挽救生命,是无比光荣的事。”

 

缘分:极低的匹配概率,他毫不犹豫答应捐献

2024年11月,张先生的手机响起了一通陌生来电。电话那头,北京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您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您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帮助他?”

“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我的心情特别复杂。”张先生坦言,“一方面是高兴,因为能救人一命;另一方面也有些紧张,毕竟对捐献过程还不够了解。”但当他得知患者是一名年仅3岁的孩子时,所有的顾虑都被抛到了脑后。

“孩子才3岁啊,生命才刚刚开始,却要承受这样的痛苦。”张先生说,“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尽快做出决定。

当天,他就向红十字会明确回复:同意捐献!

 

准备:高分辨配型、体检,为捐献做足准备

在确认捐献意向后,张先生按照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要求,进行了高分辨配型检测和全面体检。为确保捐献顺利,他开始调整生活习惯,加强锻炼,保持最佳身体状态。

“那段时间,我特别注意饮食和作息,生怕因为自己的原因影响捐献。”张先生说。最终,他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捐献标准,捐献日期定在了2025年4月7日。

 

捐献日:4小时采集,为生命续航

4月7日清晨,张先生早早来到医院。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他躺上采集床,双臂连接血细胞分离机,开始了长达4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

“过程比想象中轻松。”张先生笑着说,“就像献成分血一样,只是时间稍长一点。”采集过程中,北京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一直陪在他身边,为他讲解捐献的意义和受捐患儿的情况。

“听说那个孩子才3岁,正在医院等待移植。想到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救他一命,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张先生说。

张先生为受捐患儿写下了一封信:

“亲爱的小朋友:

你好!虽然我们从未谋面,但我们的生命却因为这次捐献而有了特殊的联系。

叔叔想告诉你,这个世界虽然有时会给你考验,但也充满了爱和希望。你要勇敢,要相信医生和爸爸妈妈,更要相信自己!

祝你早日康复,未来平安快乐,健康成长!

——一位关心你的叔叔”

 

公益之路:从献血到志愿服务,他一直在行动

事实上,造血干细胞捐献只是张先生公益之路的一个缩影。工作之余,他长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曾多次无偿献血,并荣获安徽省“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北京市丰台区“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我参与的公益活动挺多的,比如关爱留守儿童、垃圾分类宣传、高考志愿服务等。”张先生说,“疫情期间,我也参加了社区防控工作,觉得能为大家做点事,心里特别踏实。”

在他看来,公益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细水长流的坚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一束光,多一份关注,就多一个生命被点亮。”

 

呼吁:希望更多人加入志愿捐献行列

“很多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存在误解,以为要‘抽骨髓’,其实现在90%以上的捐献是通过外周血采集完成的,和献血差不多。”张先生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更多人了解捐献的真实过程。

“如果我的经历能让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哪怕多一个人因为我的故事而登记,那这次捐献的意义就更大了一分。”

“我不知道那个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子,但希望他健康长大,做一个善良、勇敢的人。”张先生说,“如果有一天他能知道这个故事,我希望他明白,这个世界有很多人愿意为他付出爱。”

这场生命的接力,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却因平凡人的善举而显得格外温暖。正如张先生所说:“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让别人的世界变得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