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上午,驻京部队某医院细胞采集室内洋溢着温暖与希望。24岁的设备维护工小李和23岁的法硕研究生小王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分别成为北京市第730例和第731例捐献者。他们的善举不仅为素未谋面的患者点亮了生命曙光,更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小李:用技术守护生命,以热血传递大爱
“设备维修需要精准,捐献干细胞同样需要专业。”身着绿色志愿者T恤的小李在采集床上轻声说道。尽管日常工作与机械打交道,但他对生命的珍视却始终如一。2021年,他在献血站看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展板时,便毫不犹豫地留下血样,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员。“当时觉得,这可能是我离拯救生命最近的一次机会。”
采集现场,随着血细胞分离机启动的嗡鸣声,小李的血液逐渐流入循环管道,经过4小时的分离,造血干细胞被成功提取。“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就像平时献血一样。”他笑着说。当得知受捐者是一名只有10岁的儿童时,他的眼神变得更加温柔,“希望这些‘种子’能在孩子体内长成健康的血液系统,帮他打赢这场与病魔的战争。”
作为有着多年公益经历的志愿者,小李坦言,工作后参与公益的时间变少了,但这份初心从未改变。“捐献干细胞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如果有人问我值不值?我会说,所有能让陌生人生机勃勃的选择,都是值得的。”
小王:法律学子以“波纹”联结生命
小王与小李年龄相仿,是一名法学研究生。2019年通过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首次接触造血干细胞捐献时,他凭着一腔热血报名入库。“当时觉得这是件特别酷的事,像超级英雄一样。”然而,四年后的初配成功让他陷入短暂的迷茫——直到反复思考捐献的意义,才鼓起勇气告知家人。
面对家人的担忧,工作人员用专业打消了他的顾虑:“现代医学证明,捐献过程安全无创,且不会影响健康。”最终,父母的支持让他更加坚定。“生命就像一圈圈涟漪,我的一个小举动,或许能让另一个生命泛起温暖的波纹。”他在采访中引用自己喜爱的哲学观点,眼神坚定而充满力量。
采集室内,当护士将采集好的造血干细胞悬液放入转运箱时,他轻声写下祝福:“祝你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最后,这位平日里喜欢从事普法公益活动的年轻人,想对不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人说:“很多误解源于不了解,希望大家能科学看待捐献,别让爱心被谣言绊住脚步。”
生命的纽带:捐献背后的温情故事
两位捐献者的经历虽不同,却共同勾勒出一幅爱心地图,他们此前未曾谋面,却因共同的善念成为“生命合伙人”。希望能有更多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可以加入中华骨髓库,一次勇敢的抉择,就可能为他人的生命带来希望,让我们携手用爱点亮生命之光。
加入中华骨髓库流程
1. 报名登记:在街头的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采血车或血液中心均可登记。
2. 血样采集:在指定地点采集6-8毫升血样,进行HLA分型检测。
3. 数据入库:检测结果录入中华骨髓库,供患者检索匹配。
4. 等待配型:配型成功后,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会联系捐献者进行进一步体检和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