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创立
至今已有154年的历史
1904年中国红十字会成立
至今已有113年的历史
1928年北京市红十字会成立
至今已有89年的历史
154年、113年、89年
对红十字会来说
不是简单的数字增加与时间堆砌
而是对红十字精神的传承与认可
是什么推动红十字精神获得一代又一代人的认可
并被他们传承下去呢?
答案或许可以从这个普通家庭中找寻...
小编有话说
此前的采访中,小编有幸认识了万思轶同学,一名就读于北京市第十中学的学生。彼时,她正在代表该校的“红小豆”(北京市第十中学红十字会小会员)们做报告,该校的校长介绍说万思轶家祖孙三代都是该校的学生,也都是红十字会员。
而随着对这个家庭的深入了解,小编找到了红十字精神得以传承的原因,也看到红十字精神也必将在新一代年轻人中发扬光大...
“红医站让我认识到红十字会”
万思轶家就在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街道合成公社区,用爷爷的话说,他们一家人都是土生土长的长辛店人。
万思轶的爷爷出生于1949年,是祖国的“同龄人”。万爷爷退休之前一直从事医生工作,退休后不忘发挥余热,在社区卫生院义诊。
“年轻时我曾去外地上山下乡过,后来还是回到长辛店,开始学习中医。为了认识草药,我经常要到山里挖草药。”而正是由于自己学习中医,万爷爷与红十字会结下不解之缘。
“上世纪60年代国家的医疗卫生条件还不够发达,长辛店地区的医疗场所远远不能满足周围居民的需求,这时候很多红医站成立了,长辛店周围就有七八家,解决了周围居民看病难的问题。由于红医站缺人手,我就被调到红医站工作。”
“来到红医站我才知道,红医站是北京市红十字会联合长辛店周围部队医院成立的,就是为了专门解决基层卫生医疗问题的。红医站不仅成了周围民众看病的主要场所,工作人员还到行动不便的病人家里进行上门服务,大大改善了当地医疗卫生基础条件。”也就是这个时候,万爷爷成为了北京市红十字会会员。
尽管万爷爷后来工作几经调动,但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印记在万爷爷的心中。他不忘时时帮助身边的人,即使退休了也还在社区卫生院义诊,免费为病人看病。
“我们信任红十字会”
小编了解到万思轶家祖孙三代在一起生活,万思轶的妈妈也一直说她们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家庭,“自我与孩子爸爸结婚后,我们就和公婆生活在一起,这样能多照顾老人。尽管身边的朋友同事有很多不理解,毕竟现在年轻人婚后都大多不与父母住在一起了。可是我们都相处得非常融洽,在一起生活了20余年从未发生过争吵,是非常温馨、和谐的一家人。奶奶是一个勤快人,退休后主要操持家务;爸爸忙于工作,我工作之余主要负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
聊到这里,万爷爷说他们家人交朋友都是先看这个人是不是孝顺。“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又何谈去帮助身边的人。”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同样非常重要,正是这种家庭氛围才造就了万思轶热心助人的品质。
万思轶的父母对于其参加学校红十字会十分支持,“思轶入会前把学校给家长的“致家长的一封信”拿了回来,让家长们了解红会的相关知识,我们对学校红十字会的工作十分信任与支持,还跟思轶说一定要多多参加学校红十字会的活动。”
“思轶在学校红十字会的活动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经常参加各种活动,积极献爱心,回报社会,红十字精神在平时点滴生活中得以体现。这种教育是很多课外活动所没有的,却让孩子终身受益。”
学校的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负责人闫畅告诉小编,家长信的后面每一位家长的回复都是同意,正是家长的信任才能让学校红十字会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而家长的信任也源自对红十字精神的信任。
“红小豆”践行红十字精神
从万思轶妈妈的讲述里,小编发现她的爱心远超自己此前的了解。
2007年万思轶成为一名小学生,受家庭环境影响,她热心于环保,经常收集班里的牛奶盒,每天放学后再到废品站卖掉,次日将这些钱上交老师做班费,这样的事她坚持了近4年。
2014年1月16日,初一年级的万思轶参与了学校组织的为期9天的云南科考之旅,期间她与同学们还向当地的哈尼族百姓献爱心:给他们发送红十字急救包,向他们介绍红十字急救包的使用方法,帮助他们分茶叶等。
回北京后她与同学们还成立了帮扶小组,组织北京的同学们把自己的书籍、文具、衣物和玩具集中起来,邮寄给云南宁洱县的哈尼族孩子们。
今年暑假期间,万思轶了解到河北省涿鹿县北晨中学一位学生生活困难,父亲因癌症去世后,母亲只靠干农活来赡养老人、供孩子上学,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为了给该学生捐款,万思轶跟妈妈驱车百里来到学校参加捐资助学活动。
暑假期间,万思轶还先后参加了京津冀青少年红十字交流营和亚洲青少年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将红十字运动知识、精神传递给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同学。
万思轶的妈妈说,“每次活动后思轶回到家,都会和我们分享她的收获。看着女儿绘声绘色的神情,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虽然我们不知道孩子将会在这条道路上会走多远,但我们会继续支持她,秉持‘人道、博爱、奉献’的态度去践行红十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