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日子。在北京某医院细胞采集室内,21岁的大学生小叶和43岁的曹大哥先后完成了采集,成为北京市第743例和第74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们用可再生的造血干细胞,为两名血液病患儿送去了不可重生的生命希望。这个关于生命接力的感人故事,正在京城传递着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数学系姐姐”的爱心算式:用我的一周换孩子美好的一生
清晨8点,21岁的大学生小叶背着双肩包,一身轻松地走进北京某医院细胞采集室,看起来就像要去上课一样。谁也不会想到,接下来,这个文静的女生即将完成一个拯救生命的壮举。
“用我4小时的付出换一个孩子几十年的生命,这个算式很值得。”正在某高校攻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小叶这样解释自己的捐献决定。这位理科女生用她独特的理性思维,做出了最温暖的人生选择。
小叶的捐献之旅始于一次常规献血。从18岁成年开始,她就保持着每半年献血一次的习惯。“献血时护士看我献血次数多,就建议我加入中华骨髓库。”小叶回忆道,“当时觉得这是件好事,没多想就同意了。”这个看似随意的决定,却在几年后改变了一个陌生孩子的命运。
2025年初,正在准备期末考试的小叶接到了北京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她与一名3岁的血液病患儿配型成功。“当时第一反应是查文献确认安全性。”这位严谨的理科生立即查阅了大量医学资料,“确认对身体没有长期影响后,我就同意了。”
采集当天,四个多小时的采集过程中,小叶始终保持着平静。当血液在分离机中循环时,她不时和医护人员交流捐献知识。“知道对方是个3岁的孩子,想到他能因此重获健康,我就特别欣慰。”小叶说。她的父母虽然起初有些担心,但在详细了解捐献流程后选择了支持。“他们只是提醒我确认不是诈骗,注意安全。”小叶笑着说。
采集结束后,小叶看着那袋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悬液,轻声说道:“希望小朋友能健康长大,去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这句朴实的祝福,承载着一个年轻女孩最真挚的善意。
“司机爸爸”的五年守护:两次为同一患儿捐献
与小叶一同进行采集的是43岁的曹大哥。与初次捐献的小叶不同,这已经是曹大哥第二次为同一个患儿捐献了。“流程我熟悉,捐献淋巴细胞比上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流程还更简单,不需要打造血干细胞动员剂了。”曹大哥笑着说。
这位朴实的物流司机脸上带着些许疲惫,但眼神中满是坚定。五年前,他完成了首次造血干细胞捐献;如今,当得知当年的小患者病情复发需要淋巴细胞时,他又一次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
“我家孩子和她差不多大,怎能不帮?”简单的话语里,饱含着一个父亲最深沉的情怀。2008年,曹大哥在一次献血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当时护士说多抽一管血就能救人,我就加入了。”这个决定,他至今记忆犹新。
2019年首次配型成功时,曹大哥既意外又感动。“没想到真能救人,还是个和我家孩子同龄的小姑娘。”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有些哽咽。五年后,当红十字会再次联系他时,这个中年汉子没有丝毫犹豫。“就像自家孩子生病一样,当然要帮。”
采集过程中,曹大哥不时询问医护人员:“这些够用了吗?”朴实的话语里满是牵挂。当被问及两次捐献的感受时,他搓了搓手说:“第一次确实有点紧张,这次就踏实多了。就盼着孩子能好起来。”曹大哥的善举也感染了身边的人。他的妻子在五年前受他影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目前正在等待配型机会。“如果哪天能配上,她也肯定也会去捐。”曹大哥骄傲地说。
生命的回响——平凡中的伟大
“其实捐献过程很简单,就像参加了一次特殊一点的献血。”小叶经常这样向同学解释。她现在最期待的是希望未来可以收到红十字会转交的患儿康复消息。
曹大哥则继续着他的公益之路:“我每年坚持献血两次,以后还要多参加红十字会活动。”临别时,他特意嘱托工作人员:“如果未来孩子还有需要,你们尽管联系我。”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两位普通人的非凡选择,为两个幼小的生命带去了希望的曙光。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坚持;不求回报感恩,只愿受助者重获健康。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英雄不必身披铠甲,大爱往往藏在平凡之中。一个简单的决定,一次勇敢的选择,就可能改变另一个生命的轨迹。正如那袋鲜红的造血干细胞,承载着最珍贵的生命火种,传递着人间最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