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担当!两位大学生同天捐献造血干细胞——北京市第508、50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2022年6月9日、10日,正是北京考生迎接高考的日子,当考生们奔赴考场为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奋力拼搏时,驻京部队某医院里大学生小航和小纬也在这两日默默交上一份特殊的答卷。
“这或许是我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
22岁的小航回忆自己第一次接触到造血干细胞的概念还是在小学,“印象中课本里有提到过简单的一些相关内容,这让我对血液病和造血干细胞有了初步的印象。”
上大学后,小航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活动中加入中华骨髓库。直到大四下半学期,小航在准备毕业论文时接到了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他留存的血液样本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型成功,问他是否愿意进行高分采集配对。“说实话,第一反应是很懵的,当初登记时知道是一件小概率的事。但想到是救人,也没做特别多思考,就先答应下来。”
到进行高分血采集时,北京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详细向小航介绍了采集的流程及安全性。当小航得知自己对应的患者是一个小女孩时,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捐献的决心。“如果因为自己的胆怯而放弃拯救一个小朋友生命的可能,我觉得这会困扰我一生。”
回到家后,小航在网上查了相关资料,了解了许多捐献者的故事和心路历程。同时也向父母说了自己的想法,父亲十分担心,认为可能会对小航的身体造成影响。小航耐心地向父亲做了解释,确认不会对小航的身体造成危害后,父亲默许了他的决定,只是反复强调要注意身体养护。
小航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陌生人的生命,或许算得上是自己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相信时隔多年后,自己和父母也都会以此为傲。
6月9日中午,小航顺利完成采集,他想对患者小朋友说,“你小小年纪却要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真心希望能帮上你。祝愿你早日康复,希望你以后能感受到更多的善意和爱。”
小航完成采集
“做公益‘能者多劳’”
23岁的小纬说,一直以来自己都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力所能及之事都会尽力做到。2017年,正在上本科的他加入中华骨髓库,“学校里有几个捐献成功的案例,感觉到对身体既然没有影响,登记过程也很简单,没有想太多我就申请加入了。”
当接到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知他已初配型成功的电话时,小纬非常意外。他第一时间去咨询了一个已经顺利完成捐献的学妹,当了解到对身体没有危害以后,马上就回复工作人员同意捐献。“对自己身体没有影响,对患者却像救命稻草一样,这件事没有什么可犹豫的。”
配型成功后,在与身边人的沟通交流中,小纬发现不仅是上了年纪的人,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知之甚少,“可能是受影视作品影响,总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与‘抽骨髓’联系起来。”小纬希望通过自己的捐献,告诉身边的人,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供者身体是没有影响的。
小纬说自己身体不错,献过好几次血,“每次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做公益这件事也可以说是‘能者多劳’。既然我的身体允许,我就多做一些。我想,公益就是每个人结合自己的条件、兴趣和社会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小纬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
中午一点,两位小伙子先后完成采集,成为北京市第508、50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们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一面。满载着爱心的造血干细胞悬液也将分别被送至患者所在医院,为他们送去生命的希望。
供稿: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