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当前位置: 造血干细胞捐献

三名90后同天捐献造血干细胞刷新北京分库单日捐献记录

来源: 北京市红十字会 发布时间:2022-02-22

2022年2月21日,三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在驻京部队某医院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他们有的是检察系统干警,有的多年坚持无偿献血和志愿服务,有的还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年龄、性别、职业不尽相同,却都有一颗乐于助人、热爱公益的心。


第482例:负责公益诉讼的检察院干警——小宇

96年出生的小宇加入中华骨髓库是在2015年12月31日的跨年夜,当时他和朋友约好在西单聚会,“在等朋友的过程中,看到了著名的西单献血小屋,就去做了无偿献血并且加入中华骨髓库。”

令小宇没有想到的是,6年后他真的接到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他留存的血样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型成功,问是否愿意捐献。确认自己真的有机会救人后,小宇的心情变得激动起来,“既然当初选择入库就不会反悔,如果有需要,哪怕第二次配型成功我也会义不容辞地救人”。

在工作中,小宇是领导心目中的勤恳踏实的好同志,是同事眼中认真负责的好榜样,单位领导在了解到此事后高度重视,全力支持此次捐献。休假期间,同事主动承担了他的工作,领导还安排专人全程陪同采集过程。

小宇说,配型成功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发现身边有很多人对此项工作并不了解。“我准备用文字和视频的方式全程记录下自己的捐献经历,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他笑着说道。

 

第483例:备战考研路上最美好的祝愿——小旭

99年出生的小旭是中国政法大学在校生,2021年10月,她接到了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她在中华骨髓库留存的血液样本与一名只有8岁的血液病患儿初配型成功,问她是否同意捐献。

由于当时小旭正在全力准备考研,父母和朋友都担心捐献是否会对她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影响,然而她告诉身边的人,如果能成功捐献,这是对患者生命的祝福,也是对自己未来学业最美好的祝愿。

小旭是在入学第一年参加学校志愿者协会活动时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在校期间她热爱公益,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养老院做义工,还利用暑假前往偏远地区进行支教活动。

小旭说,自己入院后的几天里经常会梦到与采集相关的事,“有时候是在抽血,有时候会梦到自己正在采集,还梦到过对应的患者小朋友,虽然我并没有见过他,但想到自己能够帮助到他身体康复,就觉得是一件很幸福很有意义的事。”

 

第484例:两次初配型成功的志愿者——阿成

90年出生的阿成在2016年时从一位朋友那儿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随即他专程前往街头血车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从加入中华骨髓库那天起,我就期待着能够帮助血液病患者重启生命。”阿成说。入库后的这几年中,阿成一直坚持进行无偿献血,参与志愿服务,默默等待着那个需要他的人。

2021年3月,阿成第一次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他的血样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型成功,问他愿不愿意捐献。“我当时一口应下,很坚决。”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患者选择了亲缘配型。“当时我还感觉有点遗憾,没想到的是,10月份我就再一次接到了与另外一名患者初配型成功的电话。”阿成说。

这次阿成按照流程做好了采集准备工作,并在2月21日这天顺利进行了采集。面对工作人员的赞扬,阿成说自己只是做了一名红十字志愿者应该做的。

三位爱心青年完成采集(左:阿成,中:小旭,右:小宇)

同天的捐献,同样的爱心,让三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紧密相连,他们用自己最诚挚的心,温暖了远方陌生的患者。2021年,北京分库创建库以来最高历史记录,完成全年5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2022年2月21日,更是刷新单日捐献记录,实现三名供者同天捐献。采集结束后,他们三人表示,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帮助患者康复,同时呼吁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帮助血液病患者。

 

撰稿: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