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为爱相“髓”
生命的接力从未中断,生命的脉动永远蓬勃。一个人的生命究竟该如何度过?齐鸣说:有生之年,总要为他人带去新的希望,为自己跑出新的远方。
2020年,北京市造血干细胞捐献累计实现400例。为此,北京红十字会于不久前推出“‘京’彩400 讲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专栏视频故事。
齐鸣,就是这“京彩”的四百分之一。2011年,他成为昌平区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全国第2013例、北京市第11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20年,镜头里的他32岁,讲述着这段动人的历程,沉稳坚毅、平和温暖。
曾经的齐鸣,还是个初出茅庐的青涩小伙;九年后,他已经是位老党员,是回龙观街道的一名平凡而忙碌的党务工作者。算上“好丈夫”“好爸爸”的光环加持,齐鸣阳光依旧的外表下更多了一份亲切、踏实与厚重。
北青社区报记者了解到,如今的齐鸣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也依旧参与北京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工作,在企业、社会组织、高校中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宣讲等公益活动。
谈起九年前的捐献事迹,齐鸣有些淡然,“那已经过去挺久了,和患者配型成功很难得,我只是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
但是,有关生命的故事永不会褪色,总是常讲常新,令人回味无穷。
“有一位再生性障碍贫血患者,需要你的救助。”2010年12月2日,刚到单位的齐鸣接到一个电话,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北京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打来的。齐鸣这才想起,自己在2006年就已经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资料已入库。
齐鸣坦言,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前,考虑到父母和家庭,自己并非没有顾虑。但最终,经过全面体检,他毅然决定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也获得了父母的大力支持。
2011年 1月24日上午8时40分,齐鸣开始接受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同日,齐鸣的干细胞流入那位28岁、患有再生性障碍贫血的女孩的体内。
“不疼,真没想象中那么可怕,就是胳膊稍微有点木。”结束造血干细胞采集后,躺在病床上的齐鸣安慰着大家。在捐献结束之后的第二天,齐鸣就出院回家了,经过大概一周多的休养,基本上已经恢复到捐献之前的身体状况。
现在回想起这场“生命邂逅”,齐鸣的眼中依旧有光。“为一个患者带去生的希望,这也算是一件大爱之举吧,”齐鸣说,“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当我们科学地了解它,就不会感到可怕或是恐惧。”
齐鸣希望大家正确看待捐献造血干细胞。目前,捐献造血干细胞采用外周血采集的方式,医学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通过动员剂将干细胞激发到外周血中来再进行分离采集,比起过去的骨骼穿刺既减少了疼痛又缩短了身体恢复时间。半个月左右,新的干细胞又会更新恢复,对身体没有伤害。
不过,当年这位富有爱心、满腔热血的阳光大男孩,其实也留了个细腻的小心思。
齐鸣的爱人贾楠告诉记者,在齐鸣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前,他俩还没正式确立恋人关系。齐鸣直到身体差不多恢复完全之后,才把事情告诉了贾楠。
面对女朋友的疑惑,齐鸣的回答倒是理直气壮:
“因为我要对你负责啊!”
“当时我就觉得特别震撼,没想到捐献造干这事就发生在了我身边,还是这么一位于我而言很特殊的人,”贾楠笑着回忆道,“于是我对他的好感度又上升了,打心底里觉得他特别勇敢,也更成熟了。”
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的第二年,齐鸣和贾楠就结婚组建了家庭,现在他们的女儿也已经五岁半了。
“这就是我女儿,很健康,也很可爱。”公益宣讲时,齐鸣经常拿出女儿的照片给大家看,用现身说法告诉大家,“很多人觉得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影响很大,其实不然。”
在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后,齐鸣的身体并没有受到影响,他仍旧是个运动健将。
齐鸣在学生时代酷爱打篮球,参加工作后就逐渐爱上了跑步,成为业余跑者已经有三年多了。2019年3月,在徐州国际马拉松赛上,他用4小时28分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全马”。在同年11月的莫干山国际越野跑挑战赛中,他从早上7点半出发,以连续16个小时完成了70公里的战绩,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祖国70华诞献礼。
对于齐鸣而言,跑步不仅仅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更是一种勇敢无畏、积极向上、一往无前的态度,“至于下一个目标,希望自己能够突破100公里吧。”
跑者齐鸣就这么跑着、跑着,和跑团的朋友们跑,和同事们跑,有时候也带上爱人和女儿一块儿跑。
齐鸣家的小朋友年纪虽小,却已经能完成三五公里的亲子赛了。她会跟着爸爸一起跑下去,一起把家里的“奖牌墙”填满。
“他就是这么个充满正能量的同志,生活中是,工作中也是。”齐鸣的同事、回龙观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主任兰峰松说。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中,他更是发挥了创新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齐鸣于2019年下半年调至回龙观街道工作。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后,他被抽调到街道的防疫专班,负责疫情防控的动员、组织、宣传工作。在疫情防控最严峻的时候,齐鸣为了好好完成任务,经常加班加点,由于家住得比较远,有时候甚至回不了家。
兰峰松记得,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面对社区中不通中文的外籍人士,社区工作人员时常交流受阻。为解决这一问题,齐鸣想到了组建外语志愿者服务队的好主意,启动了“语言无阻、共同抗疫”服务外籍人士志愿服务项目,动员熟悉外语的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参与到外籍人员的服务工作中来,为一线防控工作者提供语言帮助。
“其实没什么,就是用心工作、用心生活吧,力所能及地让身边的事儿都更和谐。”齐鸣说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这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给生命下的定义,旨在告诫世人:生命得有意义和价值,人不能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活着所以活着。
而生命的意义,无非是围绕着两个主题:助人和助己。对他人,如果能够施以善意和援助,那么不吝余力搭把手;对自己,则力所能及地丰盈内里。长期坚持的爱好、积极的信念和自我暗示、果断的执行力,它们既是坚不可摧的盔甲,也是生命中闪耀的勋章。
如果说血液是生命的河流,那么,齐鸣的血液奔流在“生命邂逅”中,为他人带去了希望之源;同时,齐鸣的血液也奔流在他跑过的每一条道路上,大地会记得他的“活过、爱过、拼搏过”。
其实像齐鸣这样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还有很多,也越来越多。
自2006年,昌平区红十字会开展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捐献工作。截止目前,昌平区共采集招募造血干细胞志愿者7054人,31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已实现成功捐献。
这些志愿者们都在用行动诠释这样一句话:平凡的另一个名字,叫做“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