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河南,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
2019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内,一场紧张的生命接力正在无声地进行。
25岁的北京青年边晓鹏静静地躺在床上,鲜红的血液从他的臂弯处流出,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后,造血干细胞被成功提取。28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浊液第一时间被送到千里之外,为一位患有骨髓异常增生的女性送去生的希望。
家住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的边晓鹏是一位自由职业者,3年前,他登记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
2018年9月,他接到电话通知,自己与一位患有骨髓异常增生的患者初配相合。
2019年10月,经过高分化验和体检,好消息传来,边晓鹏与那名患者配型成功且身体状况符合要求。11月14日,他住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因为捐献的双盲原则,边晓鹏并不知道受捐患者姓名和具体情况,只知道是河南的一位大姐。他平静地说:“造血干细胞配型的成功概率非常低,我们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能配型成功真的是很有缘分,能帮到她,特别开心!”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捐献时并不需要“抽骨髓”,而是通过在采集前多次注射“动员剂”的方式,将造血干细胞暂时“调动”到外周血循环中。由于个人体质原因,边晓鹏打了常规剂量的动员剂后化验值还是不够,又多挨了一针。
“得知配型成功可以捐献造血干细胞时我没有犹豫,但是心里也有些没底,和好多前辈聊天,大家都说这是一件好事,父母也给了我坚定的支持。”边晓鹏1米84的个头,高大魁梧,戴着黑框眼睛,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
从2013年上大学起,他就加入了志愿者团队,6年间,从秦皇岛到北京,他做过红十字会志愿者、残联志愿者,走到哪里,志愿工作就做到哪里。“我特别小的时候姥姥因病去世了,很能理解失去亲人的痛苦,特别希望能够用我的一点点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
边晓鹏是家中独子,父亲边钢专程从内蒙古老家来到北京陪伴他。“晓鹏从小就特别听话、善良,爱帮助别人。给我们打电话说了这件事,开始我们还有点顾虑,后来一打听,能救一条命,对自己身体没坏处,我们百分百支持。”
边晓鹏说,目前自己除了腰有一点点的酸胀之外,没有什么不适。“在我之前,中国已经有9000多位前辈积累了很多经验,捐献对身体没有任何影响,却能挽救一条生命。这件事太有意义了!希望通过我们的加入,让更多的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科学的认知。”
据了解,边晓鹏是通州第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北京第373例,中国第9137例。
通州区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叫陆秋,第二位是至今不愿透露姓名的一位志愿者,第三位是潞河医院儿科医生周丽……
说起这些,通州区红十字会业务部部长姚铁军如数家珍。姚铁军告诉记者,造血干细胞因为能够通过移植有效治愈重症血液疾病,被誉为“生命的种子”。但目前还有很多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存有误区——是不是用针管抽骨髓?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会不会很疼……这些误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积极性。希望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让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我国现有血液病患者约400万,仅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4万人,其中,少年儿童占50%以上。而人类非血缘关系的HLA相合率是千分之一或以上,在较为罕见的HLA型别中,相合的几率只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目前,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资料库仅有265万余份,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生理上不会影响捐献者健康。凡年龄在18至45周岁,身体健康,经血液检查合格(符合无偿献血条件),特别是曾经参加过献血者,即可报名入库成为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
有意愿者可自行到就近无偿献血车进行咨询和血样采集。
报名入库只需抽取8毫升血样,经HLA分型检验,相关资料进入中华骨髓库系统数据中,就可以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一名时刻准备着为患者带去希望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