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希望的光
——记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第361例、362例捐献者
一场秋雨为这个闷热的天气带来了丝丝凉意,两位志愿者所谓的举手之劳却是点亮他人希望的光。2019年8月下旬,当带着体温的造血干细胞从采集机器取出时,大刘和小周激动的红了眼眶,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处,而这份真挚的感情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即使素不相识仍愿伸出援手带给别人希望的义举。
今年33岁的大刘每年都参加无偿献血,至今献血已经10几次。聊起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初衷,大刘说那要从高中说起,那时大刘在电视上知道了血液病,得知了治疗血液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于是他等待着,等待着带给别人希望的那束光。2016年大刘在献血车上参加献血的时候留下了8毫升血样。2018年5月初,当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拨通大刘的电话,告诉他和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型成功时,大刘说当时很激动,但放下电话后心情又莫名的失落,因为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位血液病患者,他和他的家人都在承受着疾病和心理的双重折磨,更多的是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
和大刘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过程不同的是,23岁的小周在大学期间每年都参加无偿献血活动,那时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去小周所在的大学进行宣传科普,让小周知道了能通过自己的举手之劳给患者延续生命带去希望,无论对社会还是自己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他说这样利人利己的公益事业,他愿意去参与。当得知自己和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时,小周说他一方面感觉这缘分非常奇妙,毕竟非血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配型相合是一件小概率的事情,而另一方面他又非常担心患者的情况,虽然初筛配型相合,但根据中华骨髓库的流程后面还有高分辨检测,全面严格的体检,他只有一个希望,希望能帮到那位患者。
今天,当带着体温的造血干细胞从采集机中取出时,北京分库361例大刘和362例小周相视而笑,因为他们懂得,这两份造血干细胞承载了太多感情和祝福。
据统计,2019年8月份北京分库实现志愿者捐献8例,创下建库以来捐献人数的历史新高。宣传科普的广泛开展;志愿者入库时深思熟虑;对红十字理念的认知;家庭、社会的支持……方方面面的因素成就了这难得的缘分,就像大刘在给患者的祝福中提到的:希望血液病患者能早日康复,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加入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队伍,为那些挣扎在绝处的家庭燃起希望的火种。
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亮希望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