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丹心芳华驻
——记北京分库第310、311例捐献
2018年6月14日,是第15个世界献血者日。在空军总医院15楼采集室,两台细胞分离机的嗡鸣声忽高忽低,此起彼伏,奏响一首生命的交响曲。是的,那是生命的交响曲。这是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第310例山谷和311例青松的采集现场,这两位毫无血缘关系的“战友兄弟”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用他们的诺言、勇气、善良演奏了一首关于“生命的赞歌”。
我会一直等待,那份属于我的缘
12年前的山谷刚过而立之年。那时的他对于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既不盲目又不随波,他说:“在充分了解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过程后才报名入库的。每次看到电视上血液病患者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那一一张张没有色彩的画面,都对我冲击很大,生命是如此脆弱,而我能做的却还有很多!”一旦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剩下的就是等待,耐心的等待。
2018年1月底,一个来自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的电话给了这份坚守一个希望,一个可以挽救他人的希望。“接到电话后特别兴奋,还担心会不会搞错了?你们不知道,这一天我等了整整12年。能帮助他,真幸运。” 更值得一提的是,山谷和青松对应的两位患者在同一家医院住院治疗。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兄弟俩经常互相鼓励:“咱们最近一段时间好好休息,注意饮食,要把最新鲜、最活力的’种子’提供给他们。”
当山谷得知自己帮助的患者也是一位不惑之年的中年男人时,他说:“希望今天一切的努力能换来他今后一生的平安,因为那不仅仅是一条生命,而是一个家庭,一个不能没有他的家!”托举起别人生命希望的那个人,用他最朴实、最简单的语言谱写出最真实、最动人的诗篇。
让这份平常成为生命中永远的光芒
您是否幻想过在即将知天命的年龄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今年已经48岁的青松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2012年在无偿献血的时候,血液中心的护士询问青松,是否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也许将来能救人一命。那时的青松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一无所知,但既然能帮助别人,何乐而不为呢?于是那8毫升血样经过6年的岁月更迭,世事变迁变成了今天另一个人生的希望。青松得知自己可以救人时,更多的是激动,他没想到快到知天命的年龄还能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他觉得这一切都是缘分。“既然能配型成功,救人一命,我想一定要去做,就好比路上遇到有困难的人,搭把手帮个忙一样自然,一样平常。”在每位捐献者看来,伸出手臂,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家庭来说却是比土地更广袤的恩情。青松却说:“我不希望他(她)感谢我,只希望他(她)好好的活着。”
住院捐献这段时间,对于自己经营生意的青松会失去很多赚钱的机会,但他却说:“钱嘛,随时都可以再赚,但能帮他(她)的却只有我!”他用自己的“松式理念”告诉我们:对于自己来说那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也许会成为指引自己前路的光,温暖别人生命的火。
采集当天,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领导,山谷和青松所在的丰台区红十字会领导前往医院探望并慰问。今年世界献血者日的主题是:为他人着想,捐献热血,分享生命。这浅显易懂的13个字却是对每一位病患的承诺和责任,是对每一份爱心的歌颂和致敬。古时,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曾道:“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今日,这座城市的这群人却是:“热血丹心芳华驻,人道清风满城香。”是啊,这涓涓热血,大爱情怀带来的何止这夏日的清香?这里的每天都将是四季春色,满城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