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当前位置: 造血干细胞捐献

回族女孩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来源: 北京市红十字会 发布时间:2014-03-31

——记北京分库第17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3月21日,22岁美丽的回族女孩儿小丁,在妈妈的陪伴下完成了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心愿,成为2014年北京市首位少数民族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小丁是中华骨髓库第4043例、北京市第17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采集过程中,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刘娜、小丁所在高校的校领导来到医院看望、慰问。

女儿的一句“不捐的话,患者就没救了”感动了父母

采集室内,丁妈妈坐在采集床旁,不时地询问女儿的需求,帮她整理头发,给她喂水。在小丁的脸上,灿烂的笑容一直流露不停。

2012年,小丁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对此,父母并不知情。今年春节前夕,小丁收到了与一名患者骨髓配型成功的消息,当她高兴地将这一消息告知父母,却遭遇了父母的反对。

然而,小丁的意志非常坚定,整整一个寒假假期,她都在做父母的工作,向他们讲解造血干细胞的知识,用捐献者的事例说服他们,最终获得了家人的支持。丁妈妈说:“其实是女儿的一句‘不捐的话,患者就没救了’感动了我,我们的想法也改变了。”

通过上网查资料、看视频、咨询医生、参加学校宣讲会,丁妈妈从一个“坚决反对”的“无理”妈妈逐渐变成了主动宣传“这是一件好事”的“爱心志愿者”,这让小丁更加骄傲和自豪。

爱可以更多,捐造血干细胞的同时为患者捐款

小丁灿烂的笑容给前来看望她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她的想法、她的举动更让所有人敬佩。

此次捐献,小丁不但为患者捐献了饱含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同时也将本该作为自己营养补助的5000元钱一并捐给了患者。小丁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就像献血一样很快就能恢复,不需要特别地补充营养。相比来说,患者比自己更需要。

考虑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北京分库工作人员特地为小丁的住宿和饮食进行了周密的安排。热情、细致的服务让小丁和家人非常的感动,丁妈妈开玩笑的对工作人员说:“我们会看好小丁的,不会让她跑掉的。”

不同民族间配型成功机率较低

相比较同族人来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机率要比同地域同民族间的机率低得多。从这一点上来看,小丁能与一位汉族患者配型成功是非常难得的。

针对北京分库入库志愿者中少数民族志愿者比例小的问题,北京分库将会继续积极推动造血干细胞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度、参与度,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氛围,为更多的血液病患者提供生命的关爱和人道的支撑。